当前位置:福永企业网站制作美容健康书不少在蒙人 门槛过低导致良莠不齐护肤DIY
健康书不少在蒙人 门槛过低导致良莠不齐护肤DIY
2022-05-24

5月2日,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落幕。此次展会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类图书成为书商和读者关注的焦点。据悉,2007年,国内大众健康类图书在销品种已达1.9万种,全年同比增长率超过25%;进入2008年,这类图书的销售增长率更是直逼30%。

《中国新闻周刊》调查显示,仅17.63%的人“对健康类图书没什么兴趣”,余者均表示看过或有意去看这类书籍。

然而,在健康书籍“空前繁荣”的同时,某些另类理论“忽悠”读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的新闻也开始见诸报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2007年9月,台湾乳腺癌患者控告林光常,表示因为听信了他的排毒餐,延误了治疗,以致癌细胞扩散。

健康类图书的红火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健康专家和出版专家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和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

健康书走红是百姓需求的必然

在京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健康图书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北京图书大厦,乘扶梯一上四楼,迎面而来的就是“生活保健图书排行榜”,店内各种健康图书是数不胜数。

打开国内各大售书网站,健康类图书的销售也一直榜上有名。几本健康图书在“卓越亚马逊”和“当当网”等网上书店一直雄踞在销量排行的前几名。

而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如此红火的现状,与出版商摸准了读者的心思,在图书的宣传、包装和内容方面大做文章不无关系。

例如《40岁不得不知道的保健常识》会让40岁左右的人忍不住拿起来翻看,因为其内容通俗易懂,读者一旦翻开就会被牢牢吸引;再如《特效穴位使用手册》,图文并茂,简便易学,更是让许多读者爱不释手。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就见到,许多读者一边翻书一边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试练。不仅如此,这些书往往被摆在书店的显著位置,在宣传口号上动辄“百试百灵”、“生死攸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黄建始:健康类图书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当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基本保证后,势必会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如年轻时候是很自然的。身体差了就会担心自己的身体,维护健康的重要性也因此凸显出来。那么,人维护健康最需要什么?是健康信息。而作为健康信息最常见的载体,图书在老百姓心目中历来是科学性、权威性的象征,健康图书受到热捧也就是必然的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600名老人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老人会将收入用于保健。

因此,黄建始预言,健康类图书的热销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有人估计,大众健康类图书还会有十年以上的持续增长空间。

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健康图书市场在种类方面存在着偏差,针对某一具体疾病的书多,而向读者宣传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书少,这是需要调整的。

门槛过低导致良莠不齐

尽管国内的健康类图书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专家们却对其繁荣背后的问题心存隐忧。

袁钟:出版健康类的图书需要出版社具备相关的资质,社内要有医学专业的编辑和审稿,正规出版社还要有医学类书籍编委会,通过层层审核,才能保证所出图书的科学性。但目前,国家对此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出版此类图书。

过低的门槛导致了健康图书市场表面繁荣、实则混乱的现状,许多健康类图书完全是胡编乱造,毫无科学性可言。说白了,如果编辑不懂医,总编不懂医,又没有权威专家协助,那么该如何把握健康书中所涉及的医学概念或药物用量?

打个比方来说,我曾经看到过一家文艺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健康书,其中把砒霜的用量搞错了。要知道,砒霜这种药物的使用量,对错只在毫厘之间,用错了会害死人!

一些人连出书的基本资格都不具备,内容不是东剽西窃就是主观臆想,说起来天花乱坠,实际上对读者只能产生误导。比如台湾人林光常就曾打着“博士”的招牌,刘太医则以“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继承人”的名义,提出过“牛奶有害论”、“肉块能吃死人”等另类理论。

洪昭光:作者队伍参差不齐,确实是导致健康类图书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健康图书的升温,难免让一些非专业的人士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连学电机的都开始写健康书了,简直不可思议。

黄建始:其实,美国市场上也有许多非专业的所谓“健康书”。但与我国情况不同的是,美国会把这类图书归为一类,与医学科学图书毫不相干,在书店里也是摆在不同的架子上,读者基本不会被误导。而医学书架上的书基本都是医学博士独立撰写或与人合著的,这样才能在内容上保证科学和严谨。

一味追捧畅销书,要不得

面对混乱的健康图书市场,老百姓在等待其逐步规范的同时,当务之急还是学会如何从自我做起,免受不良图书的影响。

袁钟:读者在买健康类图书时应当先看清图书的出版社,最好选择科学类或者医学类的出版社,而不是文学类和艺术类的出版社。只有专业的出版社才能对专业类的图书把好关,保证内容不会误导读者。因为一个负责任的出版社在出版健康类图书时,会是如履薄冰的,他们知道,哪怕是一个小数点点错了位置,都可能害死人。如果读者买书的目的是为了治病,则应尽量选择以现代医学为内容的图书作参考。

洪昭光:买书之前要查明作者的身份,仔细阅读书中提供的作者介绍,首先确认作者是不是相关专业的,比如营养类的图书就应当由营养学专业的人或者医院的营养科主任来写;其次,看看作者专业水平有多高,在本专业里是不是专家,是否有长期的工作或科研经验。现在市场上有许多书甚至对作者没有任何介绍,对这类图书一定要提高警惕。

黄建始:读者需要保持理智,不能一味追捧畅销书,也不应该被各种宣传迷惑,比如有些出版物宣称乙肝都是可以治好的,这就太荒唐。此外,读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者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认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最终才可以让那些不负责任的图书和伪科学图书慢慢失去市场。

当然,即便图书市场规范了,书都严谨了,科学了,也不意味着老百姓就能全信了。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星火指出,就某一个健康理念来说,它可能是对的,却并非人人能用,适不适合自己,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不能指望着从书中找到一个很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