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永企业网站制作资讯每天的疫情更新你真的看懂了?全球都在玩“数字游戏”
每天的疫情更新你真的看懂了?全球都在玩“数字游戏”
2022-08-24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彭丹妮

发于2020.4.13总第943期《中国新闻周刊》

截至4月7日上午8点,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疫情数据,德国确诊病例超过10万,英国的这一数字为5.2万,不仅低于德国,还低于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其他国家。看统计数据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疫情的最主要办法,但仅从数字表面读出“德国疫情比英国似乎严重得多”的结论,这符合真实情况吗?

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旧金山湾区民众在位于福斯特城的Costco超市外排起长队,等候购买物资。近日,这家Costco超市采取限流措施以阻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前来购物的顾客需排队分批次入内。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多位专家表示,比较疫情中各国的数字有误导性,甚至是危险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希拉·伯德是著名的生物统计学专家。她说,病例检测和报告体系甚至在国家内部也不一致,更不用说在国际上了。关于谁接受测试、在何时何地检测的规则可能都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不一定会及时、准确地体现在不同政府发布的数据中。

在英国,政府说当前卫生系统没有足够的能力检测每一个出现新冠症状的个体,因此只有病情严重到需要去医院寻求治疗的人才会得到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很多症状轻微的人会被排除在感染者统计之外。相比之下,在德国,任何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过去14天与确诊病例有接触的或者去过高风险地区的人都能得到检测。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动力学中心教授马克·利普西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如果医疗服务范围或实验室检测能力瓶颈等问题限制了我们对确诊病例的计数,或者如果只对重病例进行检测,则对确诊病例的简单计数可能是疫情发展轨迹的误导性指标。人们相信,数字就像它一贯象征的理性那样,准确、可靠、不容置疑,比绝大多数文字描述和个人体验都更有力。但流行病统计学家与数学家们提醒,当谈到新冠疫情的时候,只看数字可能非常危险。

如果英国突然开始对更大规模人群进行检测,并发现新病例大幅增加,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疫情传播得更快;同样,如果一个国家达到了检测能力上限,它可能会突然报告新增病例的下降,而这些,都是误导性的数字。“危险在于,我们依赖这些数据,并假设它们能准确计算出感染的总人数。”英国沃里克大学副教授迈克·蒂尔斯利说,人们需要关注到数字背后更大的图景。

薛定谔的数字

人们每天最关心的数字——新增确诊病例,是否如所想的那样,就是当天感染的人数吗?什么叫“确诊”,各国是一个定义吗?如果一个人核酸试剂检测结果呈阴性但是试剂盒灵敏度只有60%呢?如果一个人今天发病5天后才得到检测结果,那他属于哪天的新发病例呢?

3月27日,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和生物统计学分部主任高本恩等人在医学论文预印本平台medRxiv网站发表题为《改变COVID-19病例定义对中国大陆流行曲线和传播参数的影响》一文。文章梳理了中国新冠肺炎几次“诊断标准”定义的变化,通过建模分析发现,当这一定义从第一到第二版、从第二到第四版、从第四到第五版改变时,确诊人数分别增加了7、2.8和4.2倍。他们估计,如果整个疫情期间使用的是第五版的病例定义,那么到2月20日属于“确诊者”的人数将高达23.2万例。

如果不把这个人为因素考虑进去,只是看到表面上的数字变化,那么高本恩等人指出,在传播参数的计算上就会有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高估疫情增长率,进而高估基本传染数R0的数值。比如,广东省疾控中心2月13日的一篇文章计算出全国新冠肺炎的R0值高达4.5,但现在普遍认为,R0数值应该在3上下。

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CSSE)一年级的博士生董恩盛等人发起并维护的一个数据可视化地图,只是整合世界各国最新的确诊、死亡和恢复病例等简单数据,就引起每天超10亿双眼睛的关注。董恩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引用各国官方数据,但也遇到过采纳何种标准来计数的问题。比如,早期美国疾控中心统计的“确诊病例”需要核酸检测呈阳性加上CDC认定才算是确诊,但他们采用的是“推定阳性病例”的估算方式,即由州或地方实验室确认的第一时间的病例,但未经CDC证实,因此数字有时要比CDC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