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永企业网站制作娱乐玄奘西天取经途经几国 敦煌壁画最早玄奘取经图
玄奘西天取经途经几国 敦煌壁画最早玄奘取经图
2022-11-25

 今年是猴年,《西游记》就成为了大家不得不讨论的话题,除了为六小龄童鸣不平之外,猴年还有什么值得说道说道的地方呢?不妨跟随着小编的步伐,一起来看一看敦煌壁画为诸位带来的诸多栩栩如生的猴子吧!

“羊随新风辞旧岁,猴挥金棒迎新春”。猴子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也是十二生肖中最有灵性的动物。猴子作为民间吉祥物,受到人们广泛喜爱的原因是“猴”与“侯”谐音。“侯”是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礼·王制》载:“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虽有变化,比如汉代,只有王、侯二等。明代只有公、侯、伯三等。但是中国历代都有侯爵。人们希望升官封侯,为表达这种美好的愿望,中国民间便选择了与“侯”谐音的“猴”为象征。一些幽默诙谐以猴子为题材的吉祥画也正是为迎合世俗心理运用而生。画一老猴背上驮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画一猴子在树上摘取枝上所挂一印,寓意是“封猴挂印”;若画毛猴跨一骏马而行,则寓意“马上封侯”;这些画面表现了人们对封侯进爵的人生企盼和美好愿望。

猴子形象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以多种形式出现。敦煌石窟的壁画中就出现了许多猴子的形象。据统计,在敦煌壁画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十多只猴子。这些猴子的形象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

敦煌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猴子生存,但在敦煌壁画中却出现了不少猴子的形象。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佛教经中亚传入西域之后,又传到敦煌,猴子形象是随着佛教传入敦煌的。

敦煌壁画中的猴子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壁画装饰图案中的猴子;二是佛经里记载的猴子,随着佛经故事画出现在壁画中;还有一种是唐僧取经图中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绘于壁画中。

装饰图案中的猴子

图1-猕猴-西魏-莫高窟第249窟

敦煌壁画装饰图案中的猴子,大多不是独立出现的,一般是在壁画中扮演配角。猴子机灵活波的形象给神秘庄严的佛教石窟增加了几分生机勃勃的色彩。莫高窟西魏第249窟,窟顶四披绘有佛教与道教融为一体的神话题材,窟顶四周沿着连绵不断的山峦中,描绘了各种神态各异的山林动物。窟顶东披,山林中一只猕猴蹲在树上,手搭额前正举头仰望巨大的开明神兽。猴子全身敷赭红色,面部和手呈灰黑色。画面简洁明快,趣味盎然(图1)。

图2-猕猴-西魏-莫高窟第285窟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窟顶西披,在禅修图的山林间,画了两只猕猴,分别处于莲花和摩尼宝珠两侧,南侧猕猴悠闲的坐在岩石峭壁上,望着不远处攀登莲枝的猕猴,一手高举,似乎在与同伴打招呼。另一只猕猴则在的莲枝上行走,正侧身回头张望,画工将两只猕猴的动作,神态有机联系起来。猴子的机智敏捷,跃然壁上(图2)。

图3-猕猴-北周-莫高窟第428窟

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人字披顶装饰图案中共画了五只猴子,其中有两只猴子在有摩尼宝珠的莲花下面玩耍,猴子尾巴高高翘起,尖嘴大脸,似乎在在用手攀折莲枝,画面构图简练生动(图3)。

图4-哀伤的猴子-西夏-东千佛洞第2窟

东千佛洞西夏第2窟中心柱背面,涅槃经变中,画了一只与人相近的猴子,身上已看不出体毛,只是嘴、脚和手与猴子相似,拖着尾巴,张着大嘴,面部充满哀伤,图中将猴子的根部明显描画出来,这种猴子形象比较少见。画师把猴子的好动,机敏、调皮,善于模仿的特性表现的活灵活现(图4)。

佛经故事里的猴子

成语“心猿意马”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难以控制。思维好像猴子在跳、意识像马在奔跑一样的控制不住。形容心里有一颗浮躁不定、不平静的心。表现心猿意马的画面早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的佛经故事里就已经出现了。在第285窟南壁龛楣间绘制的《贤愚经· 沙弥守戒自杀品》因缘故事画里,沙弥奉师父之命前去长老家乞食,长老家的妙龄少女独自一人在家,开门看见英俊美貌的沙弥,顿生爱慕之情。画工为了巧妙的表现少女见到沙弥后内心感情的冲动,没有用妩媚的形象表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别出心裁地在屋顶上画了一只作攀缘状的猕猴,以此比喻少女见到沙弥,心猿意马的激动心情。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依据佛经故事,绘制的“猕猴奉蜜”的画面,在敦煌壁画中共有四幅,分别绘制于莫高窟第76窟、第98窟;榆林窟第3窟、第12窟;猕猴奉蜜的故事是依据《贤愚经》绘制,故事讲一位没有孩子的婆罗门教徒邀请佛祖释迦牟尼去他家,佛祖带着弟子在去婆罗门家的途中,一只猴子拿走了释迦牟尼的钵,佛弟子看见后,想前去阻拦,但佛祖劝阻了弟子。这只猴子拿着钵爬到树上,将蜂蜜装到钵里,然后把钵献给了佛祖,佛祖没有接受。猴子将钵里的虫子取出后,再次把钵献给佛祖,但佛祖还是没有接受。当猴子把蜂窝用水洗干净后,再次将钵献给佛祖时,这次佛祖收下了这个钵,猴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手舞足蹈。一不小心掉到井里淹死了。后来,这只猴子投生为婆罗门的孩子,但这个孩子长大后,还是出家为佛门弟子。

图5-猕猴奉蜜-北宋-莫高窟第76窟

莫高窟北宋第76窟东壁窟门北侧的猕猴奉蜜的画面生动有趣,榜题清晰可见。佛塔正中墨书榜题:“吠舍城内猕猴奉蜜于世尊,佛即纳之,身心欢喜而作舞,失足陷井,命终生天。此地兴隆第七塔也。”画面从塔左下角开始,用四个画面描绘了猕猴奉蜜的情节。第一组画面;塔外右侧画一只猴子站在大树下,全身长毛,两腿弯曲,仰望着大树,高高举着手。象是想爬树采蜜。第二组画面;塔龛内佛祖释迦牟尼坐于莲花宝座上,一只毛猴,双手捧着钵,两腿弯曲,正恭恭敬敬把钵献给释迦牟尼。第三组画面;龛外右下角画一只人面猴身的猴子,手舞足蹈,弯着胳膊,单腿着地,极似跳胡旋舞,动作敏捷。猴子旁边,有一四方井,在木头做的井框里画一只露出屁股和两条腿的猴子,头朝下像是要掉下去的样子,正在拼命挣扎。榜题云:“猕猴献蜜欢喜作舞陷井。” 第四组画面;上部画猕猴乘云升天,飞天扔着花瓣正为可怜的猴子散花祭祀。榜题云:“猕猴命终得生天上散花供养。”壁画中猕猴采蜜时的形象是猴,身上长着长长的毛。舞蹈和落井时已接近人形,人面猴身。画师通过猴子这些微小的变化,暗示供奉佛前后的因果关系。同时古代画工寥寥几笔就把猕猴专心一意仰观树上的蜂蜜,虔诚向佛献蜜。引佛受蜜而高兴的手舞足蹈,失足陷井,两腿朝天,拼命挣扎等一系列猴子特有的机灵天性,描绘的惟妙惟肖(图5)。

玄奘取经图中的猴行者

玄奘取经的故事因神话小说《西游记》而家喻户晓,书中以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为题材,结合民间传说故事,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善于斗争,无所畏惧的叛逆者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他是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为一身的统一体。有七十二般变化、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深受人们的喜爱。《西游记》中,唐玄奘西去取经,孙悟空就是除妖降魔、护送唐僧取经的重要使者。丝绸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路,后世民间的艺术画师和当地的一些佛教信徒,为了表达对唐僧西行取经伟大精神的敬仰,他们就以当时流传的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画中,创作了多幅《西游记》还没有成书前的《玄奘取经图》。

敦煌壁画中现存六幅《玄奘取经图》,都绘制在瓜州境内西夏时代的洞窟里,榆林窟第2窟和第29窟各有一幅,榆林窟第3窟有两幅,东千佛洞第2窟有两幅,内容大同小异,画面中的人物都只有身披袈裟的玄奘、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六幅画面象征性地表现了玄奘西行取经17年的艰苦历程。其中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是榆林窟第2窟、第3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的《玄奘取经图》。

图6-《玄奘取经图》-西夏-榆林窟第2窟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右下角,身披袈裟的唐僧站在激流滚滚的岸边,双手合十,礼拜观音。他身后的孙悟空毛发披肩,头戴金箍,一手牵白马,一手举额前遥望观音,并不施礼,大为不敬之态跃然壁上,白马仅露马头。画家把猴子顽皮、机敏,野性未泯的性格特征,刻画的惟妙惟肖(图6)。

图7-《玄奘取经图》-西夏-榆林窟第3窟

榆林窟第3窟西壁《普贤变》南侧,画面中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挡住了玄奘师徒前进的路,身披袈裟的玄奘、双手合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虔诚遥拜菩贤菩萨。人相猴面的悟空,头长毛发、大嘴露齿,正双手合十,抬头仰望普贤菩萨,向菩萨致礼。师徒身后的白马驮大莲花,花中现经袱,光芒四射。这是模仿汉代白马驮经的故事绘制,描写玄奘师徒历经艰险,取经归途的画面(图7)。

图8-《玄奘取经图》-西夏-东千佛洞第2窟

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图中的悟空造型独特,已经接近人形,面部无毛,头发散披,头戴金箍,扁平的脸颊,短而突出的下颌,大嘴露齿,身着武士衩衣,腰系布带,左手举额前眺望,右手牵白马,他对观音菩萨也不礼拜,表现了猴子顽皮的天性。马背上没有驮经卷,表现玄奘西行取经途中,路遇危难求助观音的画面(图8)。

玄奘取经图为什么只在瓜州境内西夏时期的石窟壁画中出现,壁画中的孙悟空又是从何而来呢?

玄奘取经图出现在西夏时期瓜州境内的石窟壁画中,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玄奘,俗姓陈,名袆,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他13岁出家,27岁立志赴印度求学取经,请求西游,但未得到朝廷的允许。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下定决心,偷越国境,孤身从长安潜入了河西。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敕逼玄奘回京,当时有慧威法师从中相助,送玄奘行至瓜州。瓜州刺史独孤达对玄奘违旨放行。州吏李昌撕毁捕牒,暗中相助,秘送玄奘渡葫芦河,出玉门关。玄奘历经磨难,到达印度后,刻苦拜师学道,抄写了大量佛经。于贞观十九年回国,前后历时十七年,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佛像等。成为了唐代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他为佛教文化的弘扬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从唐玄奘归国之后,民间就以他赴印度取经的史实及西去途中艰险传说为题材,创作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在南宋末年已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后又有金院本《唐三藏》,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剧本等。明代吴承恩总结前人著述及民间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加以再创造,撰著成古典名著《西游记》。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事迹也多有记载,西夏时期,玄奘西行取经路过瓜州、得到了瓜州地方官吏和人民的冒险帮助,因此在瓜州留下了一段传奇的历险故事,受到了瓜州人民的广泛流传。画师们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把玄奘不畏艰险的取经故事画上了墙壁。瓜州石窟壁画中出现“取经图”具有强烈的地方民众自豪感和地域文化特色。

玄奘取经图中的猴行者即悟空,俗姓车,名奉朝,是唐玄宗时代京都章敬寺沙门。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在犍陀罗国出家,先后游历印度、中亚、西域诸国,后居上都章敬寺译经。《西游记》中的悟空,正是以晚于玄奘约40年的“从安西来无名僧悟空”加以想象神化而来。悟空化为猴相,大约在晚唐五代时期,流行于宋。猴行者之名最早见于《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中的“白衣秀才”就是猴行者,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帮助玄奘在取经途中铲除妖魔,历经艰险完成取经任务。因此,敦煌壁画中6幅取经图都是以玄奘与悟空两个关键人物刻画的。

敦煌壁画中的六幅《玄奘取经图》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基本一致。大都不是独立画面,而是穿插在观音经变和普贤经变中的插曲。这跟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师徒路遇险恶,求助观音菩萨的内容相符合。敦煌壁画玄奘取经图中的悟空多为猴相,或似人似猴。既具有人的恭顺、智慧,又具有猴的顽皮、机敏。正如学者所言:“敦煌的玄奘取经图,是造就腾云驾雾、本领超群孙悟空的土壤。”

敦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是目前全国最早的玄奘取经图,也是研究《西游记》最为珍贵的形象资料。《西游记》中,神通广大孙悟空的形象来源,既受到了中国传说故事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印度神猴的影响,这也说明猴文化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也体现了猴子文化的丰富多彩。

猴子文化意蕴深厚,渊源流长。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猴子的信仰各不相同,但十二生肖中的猴子,无论是在石窟壁画、寺庙建筑、民间百戏、还是神话小说中都倍受青睐。敦煌壁画中的猴子形象更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对机灵活泼、聪慧敏捷猴子的喜爱之情。

看完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迹,诸位对于中国的文化有没有更加地佩服了呢?其实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更加精彩的内容没有跟诸位说道呢,诸位不妨自己去探索一番?除了最早玄奘取经图,大家还能够找到怎样惊奇的历史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