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来诸葛镇梁村位于镇之东,顾龙路之南。据《梁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年(即1371年)梁姓始祖梁太斛携太安、太明二弟兄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洛邑南黄家村定居,村中也有杨氏人家居住,黄家村曾有“东道湛”的称谓,后又称黄杨村。梁氏定居后,民间曾有“东头梁,西头黄,中间夹着杨”的顺口溜。后梁氏人家子孙繁衍,形成一个大的梁氏家族。清末同治年间,黄家村与梁村共同打寨后,合并为一个村,民间曾称为“梁家堡”。村南岭凹处原有一上窑自然村,搬入该村形成南街。历史古迹一、梁氏家庙梁氏家庙始建于“仁皇帝五十有七年”(1718年)。座落于梁村中部,占地约300平米,坐北面南。门楣之上悬挂“梁氏家庙”匾额。门楼青瓦为檐,房脊有兽稳等纹饰。两侧耳房两檐下花饰之中有一副砖雕楹联:“龙头绵世泽,凤彩振家声。”院中门两侧有耳房,一条甬道直通后面大殿。大殿前檐石柱上雕刻着一副楹联:“南映玉泉(山容)(山从),万古常新,想见祖功宗德;北临伊水汪洋,千年如故,可知源远流长。”1938年,家庙被做为洛阳三十四初小校址。因当时学校校长和教员都是中共地下党员,故“中共像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选址于此。2001年,梁氏家庙被上级确认为"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特委机关报《前锋报)旧址纪念馆,并在门前立碑纪念。二、禹王庙据传当年大禹治水开凿龙门时,曾在此居住。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德,修建禹王庙。禹王庙在梁村北寨门内东南约20余米处。坐东面西,筑有围墙。庙内建有禹王庙大殿一座,其内塑有禹王等塑像。庙门内北侧建有魁星阁(小楼)。后被做为学堂所用。学子们在大殿内上课,教师居住在魁星阁。此庙在解放初期被拆除。1938年,中共豫西特委机关报《前锋报》,在魁星阁创刊并印刷。革命史迹一、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1938年8月至1940年12月,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设在洛阳县第五区梁村梁家祠堂,领导豫西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日军进犯豫西地区。梁村距洛阳城区约12.5公里,北有伊河阻隔,南有龙门山、万安山为屏障,位置相对偏僻、安全。当时的梁村,已有地下党员梁济生,1937年至1938年,梁同礼、梁天文、梁德章等人也相继加入地下党组织。1938年年初,梁村地下党支部成立。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书记李汉周、中共洛阳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天锡分别以梁村小学教员、校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在梁村组织开展革命工作。其间,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王志杰、宣传部部长郭晓棠等人曾多次在梁家祠堂召开重要会议。我党在豫西地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号召成立了百余个抗日团体组织和文艺宣传队、剧团,并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识字班等,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吸收入党。到1938年年底,豫西地区的党员总数已达3000人之多。1938年至1940年年底,豫西党组织累计为我党培养输送了9000余名优秀人才,他们分别奔赴延安和豫皖苏、豫鄂陕等地参加革命,为抗日救亡提供了有力支撑。二、《前锋报》1938年秋,中共豫西特委决定创立《前锋报》。印刷所就秘密设在当时梁村北寨门内的禹王庙“魁星阁”中。此处不易被发现,一旦有风吹草动,大家可以迅速从北寨门撤离。